凯时KB88开学季:没有湿毛巾消防演练还怎么演?
栏目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4-02-22
 凯时KB88春节过完,学校都陆续要开学了。现在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和演练已经进入常态化,有的学校每月一次消防疏散演练。 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绝大多数学校都还在沿用简单的湿毛巾捂鼻方法,考核方式也是简单地计算疏散所需的时间。  1分20秒,对于疏散全校师生来说,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。再快,估计没几个学校能够做到,除非这个学校只有几个班级。  但是,火场上,1分多钟真的能安全疏散逃生吗?我们

  凯时KB88春节过完,学校都陆续要开学了。现在很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和演练已经进入常态化,有的学校每月一次消防疏散演练。

 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绝大多数学校都还在沿用简单的湿毛巾捂鼻方法,考核方式也是简单地计算疏散所需的时间。

  1分20秒,对于疏散全校师生来说,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。再快,估计没几个学校能够做到,除非这个学校只有几个班级。

  但是,火场上,1分多钟真的能安全疏散逃生吗?我们还是先看一个火灾模拟实验吧:

  17秒钟的时间,火灾已经蔓延到根本无法控制!你敢想象此时此刻手捂湿毛巾穿过这个火场吗?

  发生火灾时湿毛巾捂鼻逃生,是一个过时的应急方法,在一百多年前的木板房和平房时期,它是有一定用的,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正确的。

  但是,一百多年过去了,我们的城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我们不仅没有了木板房,甚至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没有了平房的居住条件。

  平房发生火灾,逃生方向一定不会是向着火方向跑的。哪怕就是门口处发生火灾,人的本能也是向后退、退到窗口就跳出去了。此时手中如果有湿毛巾,捂住口鼻少呛咳当然没错。

  而楼房发生火灾,逃生通道就是楼梯间。逃生、或者说求生,就要分不同的情况了:

  如果是身边的火灾、或是所处楼层上方发生火灾还好,直接跑下去就行了,没必要拿什么湿毛巾:与其耽误时间去卫生间拿毛巾、打湿、拧干、折叠、跑回客厅…,不如直接跑下去好了!

  如果是楼下发生火灾,楼梯间的常闭式防火门又没有关上(这是目前多数住宅楼普遍存在的问题),浓烟会因为烟囱效应顺着楼梯间以3-5米/秒的速度迅速向上蔓延:

  没人会24小时手里都拿着湿毛巾,而上述冲入卫生间制取湿毛巾这一系列过程,没有15秒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。

  15秒钟,很可能浓烟已经从1楼蔓延到15楼了!这种情况下手捂湿毛巾冲入楼梯间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。

  下面一个视频就是楼下着火、18楼的没跑安然无恙、15楼的跑出来死在24楼的楼梯间的例子:

  因为湿毛巾并不能过滤分子量比氧气还小、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碳毒气,更无法阻挡数百上千度的高温对人体的灼伤。

  请注意上述温度是没有明火的烟气温度。浓烟杀人,并不仅是呛晕,而可能是直接高温毙命!!!

  东莞消防也做了类似实验,在一个半开放的楼梯间门口点燃1辆电瓶车凯时KB88,这次测的是一楼的温度,结果是2分钟上升到了300°C,4分钟甚至高达700°C!

  眼看春季开学在即,毋庸置疑,又会有大量学校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湿毛巾捂鼻逃生的消防演练。

  因为 教育部办公厅曾印发《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》(教基一厅【2014】2号),其中就有湿毛巾捂鼻弯腰低姿穿越浓烟的指导。

  疏散只是方法之一,并非目的。如果有条件疏散,这个之一当然可以使用;但是没有条件疏散时,比如浓烟封锁楼梯间的时候,就需要灵活变通,关门堵烟、坚守待援。

  永远不要忘记,浓烟中不仅有湿毛巾能够过滤的烟尘颗粒凯时KB88,还有比氧气分子还小的一氧化碳毒气和足以把人烤熟的高温。鼓励手捂湿毛巾穿越浓烟,无异于鼓励往火坑里跳!

  首先要明确告诉学生,火灾绝非一种形式,它可能发生在你的楼上、身边、隔壁、楼下…。而发现时间也有早晚之分。所以,绝对不会有任何一种通用完胜的求生方法,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。

  当然,低年级学生,很难理解什么是灵活应对。但是,躲火.避烟,这个求生原则是不变的。简单地说就是哪里有火、哪里有烟,就不要往哪里跑了。

  在教学楼的中间层,比如三楼点燃发烟饼,拉响警报,各班级接到报警后,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发生了火灾,我们现在要做好两手准备:

  首先需要搞清楚火灾发生在哪里?楼梯间是否已经被浓烟封锁?如果没有,比如自己所处是1楼和2楼,迅速组织疏散,不要湿毛巾!(现实遭遇火灾,谁手上也没有湿毛巾!)

  如果班级所处是3楼,只要前方逃生通道烟还不大、没有被浓烟封锁、或者封锁了其中一个、那就从另外一条逃生通道迅速撤离。

  如果是3楼以上的楼层,所有楼梯间都被浓烟封锁了,就明确告诉学生:浓烟中有高温、有毒气,冲入这种楼梯间就是往火坑里跳!立即退室,关门堵烟、坚守待援。

  总之,要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理念:发生火灾时湿毛巾不在我们手边凯时KB88、而且湿毛巾不是万能的。我们的目的是活下来,而不是一定要跑下去。

  有这样一个灵活的可选项,今后学生在遭遇突发火灾时,才不会脑袋里只有一条湿毛巾,全然不顾前方是否有毒气、高温而一意孤行冲入其中导致伤亡。

  作者简介:高级工程师,中国消防协会.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.委员,中国消防协会表彰的2023全国消防科学传播先进个人